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收视率造假事件屡次曝光 需引入司法调查严惩

发布时间:2012-08-07 文章来源:新京报

  继2010年《人民日报》带头揭露收视率数据作假后,有关“收视率数据存在重大问题”的声音一直也在业界流传。8月初,制片人王建锋在新浪连发数条微博直指电视台收视率造假,并提供了长达十几页的资料数据,这其中有和数据公司交易的合同文本,该公司联系人的短信对话截屏,也有索福瑞三天内收视率的显著提升数据。此次曝光再次引发业界及大众对于收视率及其功用、公正性、独立性的质疑。收视率是可以购买的吗?

  有关收视率的争论最有名的莫过于崔永元一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实际上,收视率是严格基于统计学的调查科学,样本的数量、分布、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等都被详细考量。收视率调查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到1996年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与法国索福瑞合作,再到央视、各上星频道、地面频道普遍接受、采纳、引用收视率调查数据并以此为衡量指标,整个过程与中国电视市场化的过程隐隐呼应。

  虽然在此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对“收视率至上”“唯收视率”的争议,但由于其严肃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被大面积采信,索福瑞收视率成为中国电视市场唯一通行货币。截至去年,索福瑞的市场价值已经接近5亿。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收视率”又爱又恨?内地电视台的经济来源70%以上来源于广告,整个电视行业将近一千亿的广告投放则主要依据收视率。根据媒介机构的数据,对于排行前列的电视台,广告主一般愿意为千人观看付出8元,收视率超过1的30集电视剧,广告主大约愿意付出2880万元的广告费;超过0.5则愿意多支付1440万元的费用,收视率过3则愿意支付过亿的广告费。面对巨额的广告诱导,电视台的考量也完全依照收视率进行:绩效的发放、人员的考核、节目的编排……相对于竞争激烈的电视创新和靠内容来争取高收视率,“做收视率”便成为一种便利的捷径。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