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关于有线转型的讨论(6):向平台转型的动力

发布时间:2018-11-16 文章来源:中广互联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有线向平台转型需要有实实在在的动力才可能推动。有线转型的动力无非是两种动力,一种是政治动力,转型后企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否有所提升?另一种是经济动力,转型后是否能挣钱?
 
  政治动力主要是看转型是否符合“三向”,即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及所能取得的社会效益。而在“三向”中是否能够有效地汇聚正确的信息是一切的基础,包括政府信息、宣传信息、文化信息、公共服务信息、企业信息、个人信息;否则“三向”就是空中楼阁,所谓有线服务就是“无米之炊”。
 
  对有线当务之急的是降低用户流失率,尽管有线拼命加强营销,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很难持久;因为用户流失本质是有线的内容不够丰富。传统的有线的信息服务思维是“我有什么,播什么”。平台则不同,例如,阿里平台的信息服务思维是“总有一款产品适合你”,苹果平台的信息服务思维是“总有一款软件适合你”。如果有线向平台转型,其信息服务的思维应该是“你需要什么,我帮你找什么”,“有线总有一则消息或内容适合你”……
 
  有线的另一难题是“没钱”。“钱”是利润、成本或投入的函数。在传统有线模式中,不仅是网络改造要投入、本可以社会化的机顶盒也要投入、节目源也要投入……。其实“钱”也是观念问题。
 
  传统模式和平台模式有不同的成本观。有线的传统模式是“我的投入成本”;认为降低自己的产品成本,产品就有竞争力,例如有线的宽带。在平台模式眼里是“他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认为降低他们的成本,平台就有竞争力。因为两者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平台的内容生产不是自我生产,而是由以自我生产为主转变为抛砖引玉地引导和激发更多的人去生产,是别人或生产者承担生产成本;而自己由原来的生产者转型为生产的组织者、交易的促成者、产品质量的把关者。其核心是目标是降低自我生产成本,同时想法降低为其服务的、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包括用户的消费或交易成本;因为平台是靠促成交易产生价值或收益。
 
  平台为什么能降低成本呢?首先是充分利用社会沉没的成本或OTT,例如,手机的媒体处理能力或智能电视机的接收能力,低廉或免费的联系或OTT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如手机中的重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摄像头CMOS传感器、GPS传感器、磁传感器、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送上门的数据(数据已经成为信息消费过程中副产品)等。其次是零边际成本的扩张:信息产品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信息产品的分销成本也几乎为零;信息产品的生产成本由生产者承担,对平台而言,生产成本也是零……。最后是用户反馈回路,包括生产者之间的影响通道、消费者之间的影响通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反馈回路,进而利用回路产生网络效应,带动平台的生态规模和资源规模。
 
  今天的问题是:假设有线能直接利用智能电视机会节省多少投资?在交互电视的情境下,用户每次消费送上门的数据,你是接受了,还是拒绝了?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