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喻国明:媒体如何凭借融合摆脱生存危机?

发布时间:2019-07-19 文章来源:传媒圈
  2019年,媒体融合走过了5个年头,不少传统媒介都生产出一系列现象级产品,海量的传播带来了海量的受众,但海量的受众却沉淀不下用户。相当数量的传统媒介已经陷入了生存危机,如果未来几年找不到适合的盈利模式,经营不能反哺主业,新型主流媒体的蓝图就无法实现。
 
  在这一背景下,怎样的媒介融合才能对传统媒介破解生存危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种“1到100的创新”所遇到的困难必须有赖于回到“0到1的创新”的基础性逻辑的廓清。解决战略问题比解决战术问题重要,战略问题解决“在哪儿做”“做什么”的问题(即做正确的事),而战术问题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把事情做正确)。
 
  战略问题如同系衬衣的“第一个纽扣”,这个纽扣系对了位置,哪怕慢一点,也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逼近和靠拢,如果这个纽扣系错了位置,到头来还要重来,结果自然是南辕北辙。
 
  一、媒介融合的“宽”与“窄”:县级融媒体成功之道的关键在于走“宽融合”之路
 
  近年来,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互联网时代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时间消灭空间”所造成的“空间坍塌”,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的以空间半径划定市场边界的格局——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任何传播内容只要一上网,理论上就是无远弗届的全球传播。因此,空间距离离受众“近”并不构成传播优势。
 
  在我国,无论是人、财、物的拥有水准,还是体制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势等,都是自上而下呈梯次递减——全国性媒体最具优势,而处于四级办媒体底层的县级媒体一般则处于各种资源最为劣势的一端。因此,仅就传播能力而言,县级媒体是非常羸弱的。在这样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建设媒介的“窄融合”,无疑是一种难以收获预期效果的做法。
 
  提到“媒介融合”,人们往往把它窄化地理解为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汇整合,殊不知,媒介融合的本来逻辑其实是以媒介的连接性为基础逻辑的跨行业“宽融合”。
 
  我们看看中国的互联网25年的发展逻辑就会非常清晰地看到,互联网虽以沟通连接作为自己的基础性发展逻辑,但是它真正建构的不是单纯的媒介化,而是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架构”,在这一架构之上,承载着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显然,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组织者、支撑者——所有这一切就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的“宽融合”。
 
  以县级融媒体的建设为例,如果以“窄融合”的方式操作,主要以内容服务和传播服务作为其建设发展的基本逻辑,则必然走入不可持续发展的死胡同。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