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中全会《决定》:文化产业十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08-02 文章来源:文化产业新视界
(作者:张玉玲)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在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大事就是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不管外部世界怎么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坚定踏实,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铿锵向前。
细细研读二十届三中全会5000字的公报和2万字的决定,众多新观点和新判断令人深思,关于文化改革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新内容,值得关注。“文化产业新视界”选取了十个关键词:总目标、问题导向、系统性改革、机制改革、市场作用、治理能力、有效性、文化开放、人才活力、首发经济,从这些视角谈谈初步的理解。
1、总目标
整个《决定》围绕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第十部分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时,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总目标,就是要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与此前文化体制改革思路一脉相承,依然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事业和产业双向发力。“文化事业”定位于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文化建设;而“文化产业”是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高雅与通俗相得益彰、正统和流行可以并存,既有财政资金扶持的、攀登艺术高峰的国家名片,也要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得到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中发展壮大。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也不论“体制内”文化人还是“体制外”文化人,都是国家文化的建设者,都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问题导向
《决定》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创新。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新技术的冲击,如何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平衡好内容和技术两种力量,协调好线上和线下两个场域,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润物无声地发挥文化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决定》提出“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还专门在第四十条勾划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既有对网络内容的管理,也关注最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既有对网络舆论的应急处置,又有对网络生态的长效治理。除了“治理”,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决定》还有“促发展”的思路,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按照《决定》对数字经济新业态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就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文化生产力。
具体要在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完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推动“文化数字化”,支持文化企业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引导新兴的数字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