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喻国明:媒体如何凭借融合摆脱生存危机?(3)

发布时间:2019-07-19 文章来源:传媒圈
 
  在这一全新格局下,如果传统主流媒介用“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的方式来进行内容的表达与传播,有两个事实是显然易见的:
 
  一是这样一种置海量的互联网内容生产力释放出来的内容生产能力于不顾,自搞一套的做法,明显是一种自我“非主流化”的做法,主流媒介只有汇合到传播内容生产的大合唱中,以其主旋律影响和带动其他诸种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才是党和政府倡导媒介融合的“初心”,自搞一套,自外于今天内容生产的大格局、大生态,是无法起到“主流”作用的,往往自己把自己搞成了“支流”。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传播格局下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平台型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主渠道、主平台,自搞一套的“主流平台”是一厢情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群众在哪里上网,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群众都在“快手”“抖音”上表达,主流媒介就应该进入这一场域来做主流表达;群众都在微信、微博上交流,主流媒介就应该融入其中,实现主流话语与社会话语的对话和交流。离开这一主平台的所谓主流传播,究其实质就是一种自我隔离、卡拉OK,应该坚决加以避免。
 
  三、媒介融合正确而有效的逻辑起点:必须从当下的渠道融合转型到市场融合、需求融合上来。
 
  用互联网逻辑的思维看当下传播领域的现象,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比如,花这么多精力和代价所做的媒介融合,为什么迄今为止还很不成功、看不到预期的实效?
 
  一个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几乎所有的“媒介融合”都是站在生产者(传播者)的角度在卡拉OK,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渠道”如何搭建、重组上,孜孜不倦地在研究这个电台和那张报纸如何合并,台长与社长如何安排位置,报纸与电台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厨房”之类,殊不知,这种媒介融合的起点逻辑就错了。
 
  因为真正的媒介融合必须从市场融合、需求融合这一环节的洞察起步,以需求和消费的洞察与把握为基点来重构生产和分发,这样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在传播领域似乎被人忘得干干净净,这样的媒介融合岂有成功之理?
 
  事实上,互联网真正导致的是:
 
  (一)万物皆为渠道,拥有渠道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和关键了。仅仅在有限的传统渠道上“整合”与叠加意义甚小;
 
  (二)传统意义上的“传受”之间的“主—客”关系,已经变为“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主—主”关系。任何媒介融合的范式设计如果还是视用户为“待哺的羔羊”,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主动性,不能容纳他们自身在内容及形式上的创造,这种类型的“媒介融合”都注定不是互联网逻辑下的进步;
〖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