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喻国明:媒体如何凭借融合摆脱生存危机?(4)

发布时间:2019-07-19 文章来源:传媒圈
 
  (三)用户需求层面、消费层面和市场层面的改变及现实才是决定媒介融合的方式与构造的基本出发点。一个人过去就看《人民日报》就行了,就能一报在手通晓天下。今天又有微信,又有微博,又有论坛,各种各样的电子书等,它的消费层面已经发生深刻融合与改变,应该从这个视角出发重新配置资源,去满足这种东西,而不是从自我出发,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局限内反复摆布。实际的媒介融合中人们最费思量的一个问题是,各个媒体的领导与部门如何安置和摆放,当你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个问题时,你离市场其实已经很远了。所以,这种媒介融合从一开始就走错了位置,因为他不知道今天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传统的用户已经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传播领域的主体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进一步讲,今天大媒体的媒介融合应该成为所谓的平台型媒介。作为平台型媒介的主要任务不是作为表达和内容生产的主体,而是作为新一代传播生产力的表达和内容生产平台。互联网时代的新一代传播生产力是指什么呢?
 
  毫无疑问,就是指互联网将个人被激活后所释放出来的UGC、PGC、OGC以及5G条件下会巨量涌现的MGC所形成的内容生产能力。
 
  今天,标志一个平台型媒体是否符合时代潮流与发展规律关键就在于,你能否将这些由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释放出来的UGC、PGC、OGC和MGC的内容成功、有效地纳入社会性传播的生产和消费体系当中去。
 
  平台是什么?平台是提供一系列连接、整合、激活和基础条件构建的服务——为所有的内容生产与分销的个人与机构,无论小机构也好,大机构也好,个人也好,在你的平台上就像北京的总部基地,或者创业园区,要给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创新与成功的保障性的条件,包括设立运行规则、构建生态平衡、提供基础服务等。这就是今天媒介型平台建构的基本目标,如果不按这个方向去做,还一味地自说自话,按照自己掌控一切的逻辑去做,就会离互联网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我们看到实践中有许多所谓媒介融合的做法实际上是与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渐行渐远。在过去的媒介融合实践中,有些地方花的钱、动用的资源不可谓不少,但是实际的效果却乏善可陈,这应该让我们有足够的反思和警醒。
 
  今年是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25年传播领域的社会实践已经一再证明,互联网条件之下的任何功能的实现,价值的创造都是在连接性、整合性逻辑之下完成和实现的,因此,开放与协同、协作的互联网思维必须升帐坐堂,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基调。
〖 浏览次数: